两会期间,青少年体质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也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近年来,“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格外引人关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全国近视眼中,中小学生预估超过1亿人。“小胖墩”“小眼镜”被国家五年规划直接点名,足见问题的紧迫;放大看,体现的更是儿童青少年体质普遍堪忧的大问题。
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体育活动是关键一招。在这方面,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拒绝“不出汗”的体育课,针对不同性别开设差异化体育课,将体育或体测分数计入高考;建议青少年体育入法,厘清相关责任;建议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接受社会监督;提出使学生“每天户外两小时,强身健体防近视”等等。孩子们的体质日益受到关注,既得益于家长对于孩子体质健康更加重视,对体育价值认知逐渐全面,也同近年来中央以及教育部门、体育部门连续发布多个关于促进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文件有关,这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学校体育的氛围。
而在近视眼防控上,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各地近年来纷纷出台相关防控计划。像浙江就提出,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和近视程度明显下降,高度近视发生率显着降低。在应对青少年视力问题上,国家卫健委日前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是伴随终生的财富。正如习总书记在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的:“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着力提高孩子们体质,必须努力回归“教育的真谛”。老师和家长言传身教,带头示范,孩子们自觉实践,养成习惯,全社会努力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努力为祖国和未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杭州日报 评论员 涂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