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小源村有这样一位好村民,坚持信守承诺近30年,尽自己所能帮衬照顾着邻里家的老人和孩子,他就是韩伦语。

杭州市道德模范韩伦语(左)
1989年,韩伦语与邻居赵敏华共同凑了4000元,合办了一家榨油厂。然而1994年、1996年,赵敏华夫妻先后因病去世,留下15岁的大儿子赵盛和7岁的小儿子赵康。两个还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从此成了韩伦语日日照顾的对象。虽说家中并不富裕,但伦语和妻子田慧琴下定决心:赵家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您家担子我来挑!”在敏华母亲郑春英面前,伦语许下铮铮诺言。可郑春英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怕拖累韩家,二怕还不了情。她思前想后,又找上门:“伦语,我想退股……”
伦语腰板一挺:“敏华走了,厂还在。我不但要把厂办好,以后您有啥事,喊我声,我上门。”伦语说到做到,不仅榨油厂分红每年分文不少,赵家电灯坏了、屋顶漏了、老人身体不适了,不论大小,不管多忙,他都随叫随到。
韩伦语给赵盛、赵康零花钱,代表家长去开两个孩子的家长会……在童年至成年的这段敏感而漫长的时光里,韩伦语叔叔成了这一对兄弟心目中温暖的“韩爸爸”。

杭州市道德模范韩伦语
时间一长,压力可想而知,但实诚的伦语和慧琴只有一个想法:要撑住,大不了自己再多干点。榨油和做木匠不在话下,养猪、养蚕、酿酒、当兽医样样精通,样样坚持。家里的三亩地从未荒废,轮种玉米、油菜、土豆……夫妻俩早起晚归,辛勤劳作,四季轮回。
2015年春节,赵盛带山东女友回家,结婚一事被摆上了议事日程。这是大喜事,可赵家人的心结未解。正如赵盛所说:她不嫌弃我,我已很内疚。如果在泥瓦房内结婚,太说不过去了。不仅如此,老太太郑春英也担心,前年夏天,连续雨天,老房屋顶再次漏水,泥墙多处现裂缝,幸好有伦语第一时间补救,但房子成危房已是不争事实。
本想再缓一缓的赵家人,这次,再也缓不起了。大年初三,赵盛向韩伦语直抒难言之隐,因为他早已将伦语看作自己的父亲。伦语先倒吸一口气,后一拍大腿,“造”字脱口而出。
可造新房起码要30万元,从哪来?贷款不成,还得自筹。第一次筹钱,伦语一个一个电话联系,组织赵家亲戚开家庭会。同时,韩伦语还包办了设计、进材料、找工匠等工作,每天东奔西跑买材料。有时,郑春英不忍伦语这么辛苦,几次对他说:“房子能住就行,样子不用讲究。”
“那哪行呀,新造的房子,怎么能让你们住进去就过时呢!”2015年7月,赵家一家搬进了新房,伦语又把榨油厂的分红6000元钱送到了郑春英手中。
?(文明杭州)